別計算自己的「殘值」,要累積自己的「加值」!
當衰老、失智、死亡已經不是遠山,其實我們還有好多心靈自由的課程要學。當中年後的人生地圖如畫軸般展開,我們該怎麼校正前進的方向?如果,前半生是雨季,後半生是天青,我們的靈魂地圖要如何自己彩繪?
面對「下半生」的潛意識與心理挑戰,要富養善待老後的自己,創造出坦然自適的餘生,把凝視死亡當是勇敢,建立豁達與樂天知命的態度,將更容易明白,退休正是一個人生命之旅的重新開始、下半生才是起承轉合的關鍵。
老了,更能活出不自我設限的人生
深秋初冬之際,是蘇東坡筆下「最是橙黃橘綠時」,提供給現代人中年後的張望與借鏡。中年後的橘色世代,其實是最圓潤大熟的年紀,我們都應該思考如何聰明慢老。
環繞著死亡、孤獨、衰老等種種深秋人生議題。「老人學」是這個時代最迫切需要學習的議題。關於老化所呈現的各種層面應該知道的事,王浩一以許多有溫度的小故事,深度書寫關於新時代、新老人(New Old)聰明慢老最真摯、鼓舞的議題。
享受豐美的暮光人生
世界因為一場疫情而徹底轉變,王浩一的退休生活也因此轉了彎。他開始走入山村,隱居台東都蘭山麓,山靜步調漸成作息常態。
無論菜圃勞動,或是蒔花種樹,他身體力行,體驗四季更迭,「新、綠、晚綠到老綠,然後就開始橘紅了」,不再只是詩句欣賞,而是真實領悟。
餘命管理終部曲之作!
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者將超過人口比例20%,衍生出的世代衝突問題不可小覷。
王浩一以逆向工程,邀請七位生命精采的古人,坐在沙發上,以虛擬的輕鬆對談,建構出他們的哲思,在一杯茶飲的時間裡,感受到風捲殘雪之後仍沁潤的餘溫,主動學習「餘命管理」、面對孤獨,掌握退休主導權。
他,是一個老樹說書人
最老老樹:最老雨豆樹,在高雄岡山嘉興國小;最老茄苳古樹,在南投埔里興南宮;最老芒果樹,在台中石岡承福祠;最老木棉,在台南佳里的蕭壠文化園區……
這些年來,王浩一走出台南舊城,開始有系統地遊歷、親炙許多老樹。有的時候則是多繞一段路,不變的是累積拜訪老樹時所得到的感動。
「府城達人」閱讀城市的新視角
一座城市,可以從建築看,可以從古蹟瞧,也可以品嚐大街小巷的吃食。但以老樹為題的敘事,最為柔情,沈葆楨與樹蘭、鄭成功與梅樹、八田與一和南洋櫻……刻畫老樹佇立的歲月。
以詩說故事,以散文作傳,在樹上繫著歷史的絲帶。從今爾後,令我們能以更鮮活的虔敬認識他們,細細拜讀每一棵老樹、如一頁頁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