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焦點▼】
無論是對疾病的恐懼、對經濟的憂心,或者因減少外出,被迫面臨家中冷熱暴力的痛苦,
也或者是更早之前即隱隱蓄積,隨時可能因外在壓力引爆的精神危機,
在疫情帶來的巨變之下,對未來影響更為深遠的衝擊之一:心理層面的創傷,正慢慢浮現。

試著對旁人的困境、對自己的焦慮踏出「理解」的第一步,
創造對話與互相支援的可能,是對面看不見的風暴,我們必須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那些讓我們焦慮的事

疫百年的恐慌

社會集體面臨的重大挑戰
疫百年的恐慌
這不是我們共同面對的第一場戰爭,恐怕也不會是最後一場。

--------------------------------------

有人會說,人類此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這句話並不全然正確,從1918年爆發的西班牙流感,到鸚鵡熱、SAR與茲卡病毒,事實上過去這一百年,人類持續不斷面臨致命傳染病的威脅。

而我們的恐慌、焦慮,以及自以為能戰勝一切的驕矜也持續了一百年。

這本於2019年首次出版的作品,原是為了警示下一波未知疾病的到來,卻很快自證了作者的觀點:我們所面臨的,的確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戰爭。 剖析醫療史上九次傳染病大爆發始末,與人們所採取的行動,霍尼斯包姆指出,流行病學家經常基於過去疾病的模式,誤判逼近的威脅;政治人物則時常忽視嚴重警訊、傳達樂觀訊息,直到情況幾乎失控;而媒體報導更是渲染情緒、散播恐慌的幫兇。

當錯誤訊息加上錯誤判斷,再加上不斷累積的集體焦慮……事實上這些人為因素,以及「人定勝天」的過份自信,比起病菌或病毒本身,更是加速疫情的關鍵因素。

敵人始終潛伏在我們周圍,靜待時機,好使出致命一擊。本書犀利指出,儘管醫療發展日新月異,但我們的所知不過爾爾,了解人類的行為與科技的發展在傳染疾病爆發時,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更顯重要。

無預警爆發的疾病確實可怕,但若能認識到加速情況惡化的這些人為因素,我們仍有機會遏止最壞的狀況發生。

「分裂」家族

思覺失調症傳奇案例
「分裂」家族
距離真正瞭解精神疾病,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

這是一個看似「完美」的家庭:事業有成的父親、優雅的母親,他們積極樂觀、努力工作且親切友善,然而他們擁有的十二個孩子中,卻有六個先後被診斷出患有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

謎一般的高罹病率,使他們成為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首次研究的家庭個案,從而讓我們看到了精神分裂症研究的發展中,不論其研究制度、醫治手術,乃至精神分裂基因型母親相關論述的不人道之處。

本書出版後獲得廣大好評,不僅僅因其揭露了我們過去少有機會了解到的精神疾病研究史,更因為作者精湛、富含感情與人性關懷的文字,帶領我們從家人的角度,看見六個患者背後有血有肉的故事,與其他家庭成員的煎熬、困惑與貫穿一生的傷痛。

每個有幸被理解的疾病背後,都有無數不幸承受磨難的人生。閱讀這些真實故事之所以必要,是因為踏出了解、認識的第一步,我們才有機會以更完整的角度,建立一個不以恐懼出發、能包容每一個成員的社會。
所有自認正常、無法想像「異常」的人,都該讀。

「完全變了個人是什麼感覺?」起先,蘇珊娜只覺得左手臂隱隱刺痛,爾後她的異狀越來越多頻繁恍神、莫名恐慌、動作詭異、幻視幻聽……最後終於住進了醫院。

醫院安排她做了數百項檢查,結果全部「正常」——然而她精神失常得越來越嚴重,直到一名神經病理學家接手了這個個案。這名醫生由於知道三年前才發現的某疾病,正確診斷而救回了蘇珊娜......。

令人震撼的精神療養院臥底筆記

令人震撼的精神療養院臥底筆記

為了研究精神病學標籤的合理性,八個健康的人,自願隱瞞身分、進入精神療養院,直到證明他們「神智清楚」為止,否則無法離開......。

Our Minds, Our Selves: A Brief History of Psychology

Our Minds, Our Selves: A Brief History of Psychology

現代心理學史上的重大轉折,與成就這些突破的人們。

24個比利

24個比利

我的腦子裡住了24個人,就像轉速33的唱片放在轉速78的唱機上,愈轉愈走調,直到失控……

Our House Is on Fire: Scenes of a Family and a Planet in Crisis

Our House Is on Fire: Scenes of a Family and a Planet in Crisis

當為地球環境憂心的葛莉塔11歲時,她的厭食症、憂鬱症等問題,也讓通貝里一家面臨了自己的危機......

來自社會的壓力

其實,我們都有潛意識的內隱偏見

你不一定是個種族主義者,但你絕對深受偏見影響;因此本書亦試圖對日漸兩極的辯論提出新解套。

作者常與犯罪學、人類學、社會學專家進行跨領域研究,並試圖與刑罰部門、法院合作,調整政策以突破規訓與懲罰的偏見困境。艾柏哈特博士最知名的實驗結果顯示,種族偏見的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裡也隨時可見,而教育的力量,可以讓我們超越偏見,讓社會更具同理心、公平和正義。

這些家庭飽受異樣眼光,有的人設法逃離,最終卻對此心存感激。

作者針對三百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且多次的拜訪:聽力正常的父母生出聾人後代、異性戀父母生出同性戀、慈愛的父母生出殺人犯,以及自閉症、思覺失調的孩子.......。

在訪查過程中,他也見識了父母最深沉的絕望、瀕臨崩潰的邊緣。這些父母原先千方百計要避免這樣的處境,卻被迫拖入原先並不願意進入的世界,然而,最後他們卻對此滿心感激──這是本書最大的謎題。

妳可以坦然擁抱情慾渴望,不被世人眼光毀滅。

19歲那年,薇薇安被父母送往曼哈頓,與她的姑姑珮格同住。和丈夫分居後的珮格,獨立經營莉莉劇院,薇薇安因而認識了一群掙脫常規、充滿個人魅力的人物。然而當薇薇安因衝動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引發了嚴重的性醜聞,她的世界因此天翻地覆......。

她犯錯、她去愛、她冒險,擁抱內心的渴望,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

Three Women

Three Women

挑戰記實文學寫作界線,無畏地探索身為女性與慾望的多樣複雜,精彩而令人無法放下書頁!

In the Dream House: A Memoir

In the Dream House: A Memoir

來自《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作者。夢想之屋,是一座真實的屋舍也是一個隱喻,是她的身體,是她。

我們身上都有傷

創傷後壓力症(PTSD)不但存在,而且還是一連串真實的生理變化。創傷會刻在我們的大腦迴路上、身體感覺中,身心俱裂的那一刻結束了,卻在記憶和神經系統中不受控制地反覆播放,不但壓垮我們正常生活的能力,更撕裂我們對於外界以及自己的信任。

本身為精神科醫生,也是研究創傷的先驅,在本書中提出對於創傷的全新理解,讓我們得以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看清創傷是如何重塑我們的大腦。

你如何去愛另外一個人、如何相信另外一個人也愛你?我一點也不懂。我以為愛就是失去。

本書是一個追尋身世的故事。知名作家珍奈.溫特森的成名作,就是她半自傳性質的小說,但一直到她有勇氣穿過種種冷漠、忽視、孤單的記憶,熬過內心惡獸的折磨,她才終於能藉由書寫來面對事實,承認自己是一個被領養的孩子,寫下這一個關於愛與失落、生命與勇氣的故事。

「我們從未擁有童年。」

獨立樂團「毒害漫延合唱團」主唱Mikel Jollett,出生於美國最負盛名又危險的邪教之一錫那農教堂,這個曾是以戒毒為目的的組織,轉而成為邪教團體,在領導者的規則與命令之下,所有孩子在六個月大時就和父母分離,並移交給了邪教中實為孤兒院的「學校」。過了幾年,Mikel的母親帶著他們兄弟倆逃脫了邪教,但是邪教之外的生活,卻艱難又不穩定......。

來自《苦甜曼哈頓》作者的心碎告白

在努力多年,史蒂芬妮終於成功售出首本著作,她明明應該感到高興,卻發現自己不得不面對十年前拋諸腦後的艱難過去:酗酒多年的母親,被診斷出腦動脈瘤;在她三歲時拋棄了家庭的父親,始終在戒毒所進進出出。即使在紐約居住多年,她默默回到南加州,被遺留多年的家庭問題和情感創傷困擾著。在這裡,她努力尋找答案,並不斷探索自身的家庭回憶及選擇,思考是否在這些過往中,有某些時刻,其實可以成就不同的結果……。

尋找解法,救人救己

人性即解方

互助共好是你的天性
我們就是彼此的解方
下一本《人類大歷史》等級的重量大書!
剖析人類樂於與他人合作的天性,為2020年指出最明亮的一條路。

--------------------------------------

人類社會似乎在不知不覺間,習慣了以最壞狀況作為假設,來設計制度。人們相信正是因為人性本惡,社會事件層出不窮、無數法律條文也為此被制定,形塑出我們如今的生活樣貌。

然而人類真的天性自私邪惡、傾向只為己利而活嗎?

布雷格曼爬梳人類20萬年來的歷史,向我們證明,人類事實上天生傾向群居合作而非競爭猜忌。小說《蒼蠅王》的孩子因在荒島求生而激發出其殘忍野蠻本性,但在真實世界中,在荒島求生的孩子們卻攜手合作,奇蹟獲救;閃電戰後,各國團結起來共創和平世界......。

這部哈拉瑞、史迪芬・平克力薦,由暢銷書《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作者撰寫的新作,夾帶心理學、生物學、經濟學、人類學與歷史等龐大資訊背景,以淺顯易懂的文字,為面臨諸多艱難挑戰的2020年,指出了一條最明亮的路:合作、互助、共同尋找更好的未來,並不難。我們天生願意如此。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整體人類社會改變的契機,或許也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拋棄根深蒂固的想法──若我們始終認為人類天性邪惡,那麼以此出發所制定的法令與創造的經濟體系,也會是冷血且令人生厭的;但如果我們相信人性本善,我們便能從根本改變社會,為這個世界帶來全新氣象。
探討人性本質,打破我們對暴力的迷思

看著恐怖攻擊、暴力凶殺等新聞事件,這個世界似乎愈來愈血腥暴力,但事實上,如果我們拿出客觀數據比較,從過去到現在,可以發現暴力正逐漸消退。怎麼會是如此呢?

在每個人心中都住著誘人作惡的惡魔以及領人向善的天使,多虧了政府制度的成熟、識字率提升、貿易熱絡以及四海一家的觀念普及,讓良善天使得以發揮力量。我們更能同理他人的遭遇,運用理性的力量來降低使用暴力的衝動。

探索人類歷史的必讀之作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但今日,只剩下一個人種:智人,亦即明智的人種。但是我們真的明智嗎?

從西元前1776年的《漢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從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到自由主義、消費主義,從獸慾、情慾、到物慾,從獸性、人性、到神性,我們瞭解自己嗎?我們過得更快樂嗎?我們究竟希望自己想要得到什麼、變成什麼?

喊痛不可恥

向彼此求援
喊痛不可恥
任何人都會心累,就連心理諮商師也不例外。

--------------------------------------

蘿蕊・葛利布是一位心理治療師,平時就在洛杉磯的診療室工作,然而,一場犯罪事件讓她的世界天翻地覆。於是,總是為別人諮商的葛利布走進了其他診療室,成為待諮詢的患者。

葛利布與許許多多的病人一起探索著他們內心潛藏的無助——將自己與世界隔絕的好萊塢製片、甫新婚卻被診斷有絕症的年輕人、因自己的狀況遲遲沒有好轉而對葛利布發出謀殺威脅的病患以及不斷遇到壞男人的妙齡少女等,皆曾求助於葛利布,最後這些問題都壓在葛利布的心裡,成了她尋求諮商的病因之一。

葛利布引領我們走進她的診間,讓我們看看在愛與慾望、生存意義與死亡、罪惡與救贖、恐懼與勇氣、希望與變動間進退維谷的我們該如何認清哪些是現實,而哪些只是虛幻的想像。

本書勇於告訴我們生而為人意義何在,又不失幽默地揭開生命的神秘面紗。
The Crying Book
哭泣之書

The Crying Book

淚水承載與呢喃了什麼?探索人內心最柔軟而脆弱的角落。

The Art of Gathering: How We Meet and Why It Matters
讓每一場聚首,都成為美好難忘的時光!

The Art of Gathering: How We Meet and Why It Matters

人類是群居的社會性動物,不論何時何地往往都身處團體之中,然而,大多數人厭惡會議的原因是什麼?

Together: The Healing Power of Human Connection in a Sometimes Lonely World
孤獨會致病?

Together: The Healing Power of Human Connection in a Sometimes Lonely World

人與人間的聯繫,能帶來什麼樣的療癒力量?

Here to Make Friends: How to Make Friends as an Adult: Advice to Help You Expand Your Social Circle, Nurture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and B
第一次交友就上手

Here to Make Friends: How to Make Friends as an Adult: Advice to Help You Expand Your Social Circle, Nurture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and B

不想再當邊緣人?一本寫給成人的交友指南!

登上個人幸福的山頂,可能並不是旅途的終點。

世界告訴我們幸福來自於實現最傑出的自我,於是,我們在生活裡奮鬥,以成績、收入、成就證明自己存在的熠燿光芒。然而,倘若已付出了所有力氣做到最好,卻在心底仍隱隱感受到一絲悵然,覺得並不如想像的心滿意足,這是為什麼呢?

布魯克斯說,這是因為關於幸福,還有另一座山。與第一座教導我們練習獨立、尋找自我的山不同,第二座山,是關於承諾與倚賴。

遇見奇卡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作者最深刻的生命作品

遇見奇卡

2010年海地大地震過後,米奇‧艾爾邦收養了一個患了難治之症的五歲女孩。他們不同的生命只交會了兩年,但使他更認識自己、家庭,以及20年前與老教授的相會......。

提升的時刻
當我們提升別人,他們也會提升我們。

提升的時刻

「我們如何為人類──尤其為女性召喚提升的時刻?因為當你提升女性,也就提升了全人類。」

找回人生方向感

向內重建平衡生活
找回人生方向感
建立屬於你的「神聖小儀式」,尋找內在平衡與生活目標。

--------------------------------------

我們正處於一個價值觀交替的時代,過往維繫社群、幫助我們心靈成長的方式已不再適用──現在流行的社群網路不僅沒拉近我們的距離,反而讓我們感到孤獨、生活漫無目的,若我們仍用以往的方式維繫人際關係與尋找生活意義,多半會落得徒勞無功。

該怎麼做?就從找到適合的日常習慣、建立屬於你自己的「神聖小儀式」開始!試試參加健身課程,在會員間適時幫助彼此的互動中,獲得歸屬感;閱讀暢銷書籍,了解他人正在吸收、探索什麼樣的知識,藉此打造人際網路橋樑;為自己安排不使用科技產品的「休息時間」,創造與自己對話、認識自己的空間。

哈佛神學院成員及播客節目《哈利波特與聖書》主持人之一卡斯珀·特·庫勒,在本書中讓我們了解,透過簡單的日常生活休閒,我們也可以在生活中尋得平靜、治癒受挫的心靈,同時更了解自己,進而找到生活的意義。
Breath : The New Science of a Lost Art
做對這件事,健康沒煩惱?

Breath : The New Science of a Lost Art

你以為你早就會、但其實可能從沒做對的事:正確「呼吸」。

 Headspace冥想正念手冊
每天只要10分鐘,活化大腦一起來

Headspace冥想正念手冊

從提升專注力和生產力,到紓解壓力與焦慮、幫助睡眠、減重、改善人際關係等,利用 冥想正念,從各方面提升生活品質與幸福感。

Why We Can’’t Sleep: Women’’s New Midlife Crisis
了不起的中年危機

Why We Can’’t Sleep: Women’’s New Midlife Crisis

夾在嬰兒潮世代與千禧世代之間,默默面對龐大壓力的中年一輩,該如何離開深淵?

獨處不發瘋

我們天天透過各種方式聯絡感情,真正在一起時卻各自滑著手機相對無語。科技給了我們從來沒有過的人際網絡,卻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弱化,讓每個人更焦慮、更孤單。

人們每天傳簡訊、上社群網站、以打字的方式說了比以前更多的事情,但當需要面對面交談時,卻好像失去了相處的勇氣。我們該如何享受資訊技術帶來的便利、又能擺脫資訊剝奪的親密感?

以改變,應萬變

全新職場求生術
以改變,應萬變
以疫情為契機,思考組織管理的新模式。

--------------------------------------

在來勢洶洶的疫情衝擊下,為了減少群聚活動,全球企業都面臨一樣的課題:如果不能採用以往的工作模式,讓多數員工待在同一個密閉辦公空間,公司是否還能正常運作?

這事實上是許多企業遲早需要面對的課題,疫情只是讓我們更早開始思考其可行性。

在全球化的時代,許多企業員工分散各地,企業肩負各項成本,若再不省下因官僚體系所浪費的時間及金錢成本,根本入不敷出。於是,扁平體系的工作模型因應而生。採用這種工作方式,不再有上對下的指令、下對上的不平,取而代之的是產能、對工作的熱忱與責任心、對彼此的信任感以及突破現況、精益求精的抱負。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啟斯.法拉利,繼《別自個兒用餐》後再推新作,法拉利集三十年的企業顧問經驗及十年來的研究結果,將打造王牌團隊的秘方告訴你,只要能夠和同伴齊心,視他人的工作結果為己任,那麼毋須職稱、頭銜或是工作地點,也能將同事及同夥變成團隊組員,一同共創佳績。

附錄:信心危機

附刊:夫婦的世界

別相信枕邊人?
一方出軌後,我們還能繼續走下去嗎?

遭逢外遇變局的伴侶雙方,心中總有許多疑問:我到底犯了什麼錯,竟遭到最親密的人背叛?我不知該回到伴侶身邊還是和情人離開?原諒是可能的嗎?一旦愛與信任消逝,還能重新贏回嗎?我們要如何再度擁有親密性愛?還有,在外遇還沒曝光時,應該坦承還是保密?

外遇似乎是愛情的絕症,但其實,危機也是轉機,外遇是伴侶重新鞏固感情的絕佳機會。

救不回來的愛,就好好放手吧

送禮自用兩相宜的分手療傷指南,讓你克服種種情關!

情路坎坷?不論是誰提的分手,今晚你都要獨自入睡了。除了以大吃療傷,你也可以選擇翻開這本書,讓它以幽默、充滿樂趣與創意的方式,陪伴你度過這段鬱鬱寡歡的時光。本書針對同一個主題,分別有「萬人迷」和「心碎者」的角度可閱讀,不論甩人還是被甩,你的悲傷,通通有解。

她說:「我想離開你。」他們的婚姻走錯了哪一步?

某個夏天午夜,道格拉斯被太太康妮搖醒說,她想離開他。眼看著十七歲的兒子就要離家上大學,道格拉斯決定好好利用全家最後一次的歐洲壯遊,重新串起一家三口的感情。

旅途中,道格拉斯不斷捫心自問,為什麼我們會走到這個地步?在行程中,他和兒子之間的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這既是一趟道路上的旅程,也是心靈上的探索之旅,一家三口重新面對彼此,審視自己和家人的關係。

如果你根本從未嫁給出軌的丈夫,人生會有什麼不同?

1971年,希拉蕊作為畢業生代表,站在衛斯理學院廳堂裡,發表了一場令人印象深刻的畢業致辭。屬於她未來的光明大道,似乎就在眼前,直到進了耶魯法學院,遇到了那名叫做比爾.柯林頓的男生。

兩個人迅速陷入熱戀。就算希拉蕊多次抓到比爾出軌,她似乎都無法放棄追隨著愛離鄉背井⋯⋯這樣的婚姻她真的能夠接受嗎?不,再怎麼痛,希拉蕊也要立刻分手,走向屬於她自己精彩的政治人生!

附刊:別相信任何國?

資訊監控與操縱
別相信任何國?
彷彿真人版諜報小說!
揭露稜鏡計畫後,所有的人就「安全」了嗎?

--------------------------------------

2013年,史諾登將美國國家安全局稜鏡計畫披露給媒體,全球因此得知每一位美國公民的通話內容都在政府監聽之下,引發軒然大波。身為當初接獲史諾登爆料的三位記者之一,巴頓·傑爾曼在獲得消息、將其公諸於世後,並未停歇,持續追蹤至今。他從史諾登提供的線索中,追查到美國進行大規模監控的方式,此外,他亦深入追查史諾登的個人背景,從中挖掘出不為人知的真相。

回首過往,不論是機密機構、莫斯科的某間旅館或是矽谷的商務旅館,都曾是傑爾曼的工作場所,他曾與《郵報》的律師和編輯進行種種對話,也收到各式匿名的加密訊息……他重新咀嚼曾經面對的謎團、阻礙和紛擾,寫成本書。

傑爾曼要面對的,不僅是執法單位的壓迫、政府的調查,還有在旁虎視眈眈、欲竊取資料的國外情報機構,為求自保,傑爾曼儼然被迫與各個秘密單位進行一場愈演愈烈的情報戰。

本書彷彿真人版諜報小說,傑爾曼在調查史諾登事件所聞,從而得知美國的大規模監控系統祕辛,都收錄在本書中。
真相之戰

作者的父母皆是異議作家,因對政府直言不諱的批評,多年來受KGB追捕。對他的父母來說,「自由」與「民主」從來不是空泛的字彙。他將自己家族的故事,結合對近年資訊戰遺留影響的爬梳、整理,試圖剖析「言論自由」的概念如何被某些人翻轉、反過來利用於壓制異議,帶我們走入了這個假訊息時代的最前線,探討了當現實似乎正在瓦解時,該如何重新定義我們的政治與我們自身。

為真相沉淪的時局,指引一條新出路

這是一個謊言騙術橫流漫溢的年代:當權者嘲諷事實、輕視真相;不可信的陰謀論與意識形態重新浮上檯面;花錢買通網軍打造的假新聞與政治宣傳,充斥你我的螢幕;世俗之見取代了研究成果與專業知識;種族歧視、性別污名或厭女的鄙陋言辭,成為日常談話的一部分。

真相在當代何以變得如此岌岌可危?事實上,這般衰敗亂套在數十年前已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