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推薦

你覺得自己總是被錯待,你無法得到幸福,
但其實是,你深陷在親密恐懼的泥沼裡……

你、我所不知道的親密恐懼:
害怕或逃避愛情的人,是親密恐懼;
但討愛、想親近的人,更是親密恐懼。

親密恐懼,是來自童年時父母未給予我們足夠的關愛,甚至情感、肢體虐待……這些創傷,在我們建立親密關係時,一旦出現壓力或衝突,我們很容易用戰、逃、僵或討好的「生存策略」因應。

慕姿心理師以心疼的口吻述說:「我寫下《親密恐懼》,想要試著爬梳,那些人生的坎,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成為關係中的另一個坎。」她期盼讀者們能藉由本書,開啟親密關係裡不同於以往的嶄新選擇,而不是一再重蹈覆轍、一再悔恨心傷,讓我們都能在親密關係裡擁有愛與歸屬,也能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 結婚越來越久,我們把頭髮拔得越來越禿,對男性生物的要求就越來越少 ))
週末和朋友去看展,有幅油畫是一個禿頂的中年男人正在廢墟(垃圾堆)上奮力地翻找著什麼。
朋友說:「這怎麼有點像我老公?」
我說:「你老公也喜歡撿破爛啊?」……咦,我為什麼要說「也」?
>>費盡力氣調教老公,還不如降低期待。

(( 裝死的生物叫不醒,但有時他真的不像是在裝 ))
婚姻分為兩部分:「你以為的」和「實際上的」,只是前者就像雲配偶,需要時他總不在。

說到婚姻裡的現實,我們多想不吐不快,但往往是萬千心緒憋到內傷。幸好有格十三用這一整本書來罵老公,喔不,她犀利直言,坦率地刻劃出歷經磨礪的婚姻中,究極寫實的一面。

婚姻是這麼難,卻也那麼有趣味:你永遠不知道雲配偶從天邊降臨時,會帶來什麼火花。我們只能安慰自己:沒有驚嚇就是最好的驚喜。
如何化解親師之間的誤解、爭執、對立與衝突?
蘇明進為所有煎熬不已的家長、老師解惑。

讓老師與家長成為孩子的「教育合夥人」。

當老師被黑函投訴、被家長提告:
給老師:處理親師衝突的「9大招」
給家長:處理親師衝突的「5大招」

特別企劃:親師溝通時,老師的5大困境、家長的5大困境。

新書推薦

※電子書收錄作者獨家後記

「每一寸身體都開始實際意義上的腐爛,這種腐爛帶來了恐懼,不是恐懼死,而是恐懼這樣子生。」

天仁、阿序、Jennie、愛飛翔及楊娟娟,5個年輕人前往曾發生駭人的集體死亡事件,如今改建為全台最奢華,但卻散發陳舊腐敗氣息的「儂萊度假村」進行直播探險。
隨著直播觀看人數攀升,探險卻不斷失控。除了5人橫禍纏身,阿序的母親──百萬直播主女神瑪菲司、繼父與妹妹也命懸一線。他們會被持續發出「嘎啦、嘎啦」的咀嚼聲所魅惑,因而微笑啃噬自己的胳膊、手指、肩膀,將自己生吞活剝嗎?

藉由1961年泰緬孤軍撤離史實來切入,姜泰宇讓驚悚小說除了高娛樂性,還針尖剖析人被逼至絶境所無法抵抗的惡,卻又展現著悲憫,更彷若暮鼓晨鐘提醒所有人類;人類擅於製造悲劇,而有些事是不能忘的。
遮起來的,永遠比暴露更讓人想知道。
[變成別人才像自己,陳栢青首發短篇小說集]

最腌臢的,才最乾淨。

縱橫出入台灣史。全腦補,超展開。國族、政治、宗教,一次都冒犯。歷史來不及的,小說過猶不及。
所有邊緣的人都站起來了。
超級不正確,一切攏是假/GAY,只有情最真。似是而非,奇想天外。花式唱腔,栢青式技藝,哀而不淫,腥素不忌。軟硬通吃。吞吞吐吐。欲拒還迎。

要讓孩子贏過誰

分數綁架?學習地獄?來自教育現場的苦口諍言──
別把孩子的成績單,
當成自己的成績單。

一週跑三家補習的小學生問:「我得這樣考試考多久?」
沒考到爸媽要的成績,學生崩潰:「我活著有什麼意義?!」
逼孩子一直「贏」,但贏的標準是什麼?終線在哪裡?
想要贏的人,到底是誰?

身處補教最前線,近二十年來,種種教育怪象在張祐嘉眼前輪番搬演,不計其數的孩子從教育高塔墜落,來不及被接住……
教育本應是昇華可塑性、構築夢想的殿堂,卻在社會及家庭的扭曲壓力下,變形成殘酷的修羅場,一個孩子的成長竟成了以成績決定人格,無休止的痛苦學習。大人膜拜高分,卻漠視問題的「根源」,還會有多少孩子成為榜單祭品?

沒有分數值得拿親子關係換,一生的學習更不該被考試綁架。請多給孩子等待的時間,凝神注視孩子真實的模樣,陪伴著他們,穩妥地走往自己的方向──

在一切來得及以前。
惡意近在咫尺,隨時乘虛而入,
垂涎著涉世未深的靈魂!
「如果是我的孩子遇上了,怎麼辦?」

少子化愈來愈嚴重,少年犯罪率卻愈來愈高,兒少受害一件接一件……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機制是否缺漏了什麼?

身為資深社會記者,戴志揚看過太多扎心又痛心的兒少案件,最駭人的是,這些是頻繁發生於孩子們的「日常」中。他也是愛孩子的父親,身為記者親眼所見的一切讓他焦心地思索:「如果是我的孩子遇上了,怎麼辦?」

於是他寫下這本書,因為書中的真相赤裸而嚇人,卻真實存在──此刻,就在家庭裡、校園內、社會上的許多暗角發生著。

唯有我們正視及重視,才能確實地保護孩子,不再讓年輕的靈魂成為犠牲品。
青少年暴走/在網路上留言嗆人/
愛酸言酸語/只有3分鐘熱度/
追逐大人世界的物質欲望/談戀愛/
課業不佳……

所有青少年令人氣惱的行為,背後都是渴望被肯定、想理解自己是誰,以及證明自己被愛與有價值,如同知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認為,青少年最大的任務,就是發展「自我認同」。

但因青少年的心敏感不安、迷惘焦慮,也極度在乎他人的眼光,所以表現在外的行為,容易讓大人解讀為難搞、挑釁、找碴。

修復關係不是去討好,而是在青少年還沒辦法一步到位改變時,能做出相對應的、有原則的讓步,讓他知道我們一直是在乎與接納他的。

任職於兒童及青少年輔導工作現場,從事中小學生心理諮商超過11年的林維信心理師,以「我想跟你一起面對你的難題」的方式與青少年相處。他的耐心、傾聽技巧與對話方式,讓青少年卸下防衛,並能將大人的愛收進自己心裡;這是一本非常適合所有父母及老師的教養教育書。

這不是社會新聞

貧困的屍體 / 孤獨的屍體 / 衰老的屍體 /
自殺與被害的屍體 / 幸福的屍體 / ……

生前不平等,死後也有階級差異。
無法以「病死」一言蔽之的遺體,
訴說著殘酷的階級問題。

「法醫尋求的不是「案件的真相」,而是『死亡的真相』。
我們的工作就是在解剖台前和遺體面對面,傾聽他們的無聲之言。」

法醫的工作,是從科學角度查明「非正常死亡的真實原因」,但同時,屍體也代替了沉默的亡者發聲,如實呈現其生命軌跡與所處的階級脈絡。

執業二十年的日本資深法醫西尾元揭露其在解剖台前觀察到的社會現象,他如偵探辦案抽絲剝繭,調查死因,並從人性化的角度,探討隱藏在冰冷遺體背後,活生生的社會問題。

說不出口的創傷

悲傷是愛的延伸;
走過悲傷,沒有時間表,沒有一定的方式。

這條路上你並不孤單,因為你還有自己可以陪伴。
本書可以幫助你,幫助你的朋友,走過一段失去摯愛、摯親的悲傷之路。

每篇附有自我檢視作業:請勇敢說出你的悲傷故事,透過自我對話與記錄,重新找回你的人生。

每篇附有自我檢視作業:請勇敢說出你的悲傷故事,透過自我對話與記錄,重新找回你的人生。

「大家都要我快快走出悲傷,但沒有人瞭解我內心的煎熬,我根本活不下去……」
「怎麼辦?喪親之後,我覺得好痛苦、好難受,我是不是有問題?」
「我的親人因為喪偶而失落了好一陣子,我要怎麼幫他度過悲傷?」

如果悲傷突然降臨……失去摯愛的你,一切生活失了控,甚至求助親友拉你一把也無濟於事,彷彿你的人生就此斷裂、了無生趣……

只有你自己「走過」,才能夠改變你的生命
●我們怎麼會走到這裡?
[諮商室內,最坦誠的伴侶面對面,
愛的考古題,掏心拆解。]
市面少見呈現「婚姻諮商」真貌,如此寫實,又似曾相識。

▌我們怎麼會走到這裡?下一步,又何去何從?
夫妻兩人,與婆婆的「三角關係」;
她原諒先生外遇,但鞭撻著出軌的自己;
「爭吵、冷戰、道歉」無限輪迴,令人心累;
孩子的拒學問題,其實是婚姻問題的冰山一角……
▌以他們的故事為借鏡,讓我們為了「我們」,再努力看看,好嗎?
※電子書收錄獨家文章──那些有酒癮的人,後來的他們呢?──看穿心理防衛,終止成癮行為,不再惡性循環:不再摧毀自己,也覆滅了兒女的人生

吃不停,不是放鬆;買不停,不是犒賞。
這是心理防衛機制「壓抑」(情緒)+「合理化」(心態)+「成癮」(行為)。

心理防衛看似保護自己,
但,其實是傷人傷己的惡性循環。
「心理防衛」是內在運作,「成癮」是外在行為;
兩者常相伴相生,讓彼此狀況更為惡化。

台灣第一本以最生活化的日常例子,剖析心理防衛+成癮的專書。
從日常生活切入,對看不穿、摸不透的心理防衛機制+成癮所書寫的專書。

後青春的告別

一位畢生鑽研語言學的學者,
眼見伴侶失智,日漸失憶、失語……

「他心裡還剩下什麼呢?他還知不知道我們愛他呢?」

●第一本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心境及困境的作品。

這是一封寫了四十多年的情書,縱使患了阿茲海默症的丈夫忘卻一切,忘記了她,她仍振筆直書,全心地愛,全力付出……

伴著椎心傷悲與潰堤的淚水,鄭秋豫教授毫無保留地坦露她守護摯愛,歷經四年多的心路。然而,即便曾一再地感到無助,她也從未絕望。

而隨著失智伴侶漸失認知能力,如她一般,體力、心力亦漸不堪負荷的高齡照顧者,後援又在何方?透過本書,我們不禁深思「老人照顧老人」的掙扎與困境。
最好的失智照護,是先好好理解他。
因為即使失智,也怕丟臉,有自尊,與被愛的渴望。
── 老年醫學專家 陳乃菁醫師 ──
── 最貼近失智長輩的照顧心法 ──

老年醫學專家陳乃菁醫師長期為失智症患者看診,她是患者與家屬間的協調者、翻譯員,以強大的耐心與同理能力,偵探般地從失智患者看似難以理解的言行中抽絲剝繭,分析行為背後的心理成因,並借力使力,提供患者合適的治療與協助。

書中,乃菁醫師以診間裡的對話案例提出具體建議,例如當長輩拒絕洗澡,可以試著採取他過去習慣的盥洗方式;經常忘記吃過飯,則少量多餐,並一起買菜、擺碗盤來增加「吃飯」的參與感。

她提醒照顧者:長輩即使失智了,也仍會恐懼與不安、渴望被愛。照顧者應仔細觀察日常行為變化,了解他們過去的生活習性,找出他們喜歡也需要的生活方式。失智症不可逆,但我們能選擇讓摯愛的親人做個被愛的失智者,延緩病症的進程。

文字通訊

▍一位華文系畢業,把香氣帶進人間現場的年輕臨床芳療師,
▍記按摩背後「無聲的工作」,與療程床上身心靈受了傷的人們。

「芳療師的手,是意念的延伸。」
她帶著精油前往災後現場,
踏入病房、深入偏鄉。
她觸碰人們各種病痛的身軀,
提供的是芳療,是膚慰。

氣味勾動海馬迴,跟隨香氣而來的,
是好多身體、好多人臉,
各種工作的場景再次現前。

如果時間必定會帶走健康的身體、消除珍貴的記憶,
至少在共同存活的此刻,
我們所行之處都瀰漫著植物芬芳的氣息。

「三個深呼吸」,手放上肩膀,
我看見眼前的老人家們露出天真的笑,
在香氣中瞇起雙眼,宛若初生的孩童。
▍一個嶄新未知、看似無比美好的世界將臨未臨,
▍那之前是一個布滿各式各樣錯覺的年代……

大規模豬瘟帶來「縮陽」的後遺症,人們相繼染病,影響遍及每個「光說不做」的男人。
動物園裡逃走一隻黑豹,生不出孩子的男人日日帶著母豬進森林裡做為誘餌──「豹鞭」是他最後的希望。
論及婚嫁的女友被壓死在倒塌的大樓之下,男人先是開始漏遺,接著不舉。
舞廳裡打雜的馬可波羅「天賦異稟」,成為祕密流傳的噱頭和表演……

▍不能縮,縮進去就沒救了──
▍如同馬奎斯以魔幻書寫被壓迫的拉美,
▍黃凱德以嘲諷重現一個荒誕的新加坡。
生與死的間隔,慶祝與哀愐的間隔,
虛幻與真實的間隔。
諸此在敗壞中的敗壞,我鈍……

母親蓮仔思覺失調症發病,時而暴怒憂傷,時而幻視幻聽、時空錯亂。當母親像小孩含著淚在親人懷中入睡,他想著,我也曾希望自己能夠這樣安然躺臥在母親的懷裡。

一場地震後,他在倒塌的建築物前舉起錶,右耳聆聽時間,左耳聽苦難的人間,直到第七日,終於等到表姊一家四口的身影。父親為撐起家計積勞成疾,他捐肝給父親,讓自己沉默的一部分為父親提供守護。

詩人崎雲以節制安靜的筆觸,書寫家族記憶與周身病事,其間有困惑眷念,亦有和解與頓悟。病苦死別之前,他不與神佛對峙,而與時間說話,任時間說話。
大叔的皮,易感的少女心。
 
新加坡創作鬼才黃凱德首本情詩集,收錄百餘首極短詩,
寄情於日常有機與無機物,道盡感情世界裡的鬼故事。
在他幽默柔軟的筆觸下,流露出愛情裡一次比一次早洩的感傷,
時而陰風陣陣,時而冤情暴露。

所以,愛到底是什麼?
他說愛啊,愛是漸漸困乏而突然哽咽的一個形聲字……

最後她說:
你是一個好人
就走了

幸好她沒看到
我當場
壞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