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最富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洞悉人類發展的急迫抉擇
現在與未來,AI將會做什麼?《連結》透過人類大歷史的長鏡頭,檢視資訊網路與資訊流,如何將我們帶到AI紀元。
資訊,既不是真理真相的原料,也不只是權力與武器;《連結》探索了許多極端之間、充滿希望的中間立場,講述了我們如何走到這一刻,以及現在必須做出的、攸關生存與發展的急迫決擇。
以閱讀辨認當前趨勢潮流之中,真正關鍵的價值與問題所在
眼下我們這個堪稱快速裂變的時代,一切的生發與衰變都在轉瞬之間,讓人無所適從。
作者以沉穩的筆調耕耘出豐厚而紮實的評論,不僅向讀者指出思考問題時的核心要義,更揭示了閱讀的積累在這紛亂當下,仍有其積極的意義與作用。作者耕讀千卷之精要,盡在此卷中矣。
他早已提醒,國家這個陷阱,將會成為新的神祇
全新譯本降臨人間,彤雅立精心雕琢譯文,忠實再現了原作詩意語言和古典雅意,讓百年後讀者得以重返尼采的深邃思想。這部經典重新帶回現世,就如同尼采的「永恆歸返」,不斷地重複閱讀與理解,而查拉圖斯特拉依舊會不斷墜落至人間,向世人如是說那超越時空的智慧與真理。
竊盜案件與重大歷史事件的關聯,揭示物質消費情況和城鄉差異
以四川巴縣檔案為主要史料,深入探討十八至十九世紀中國地方的竊盜犯罪史,為清代社會史研究開闢新視野。作者採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結合法制史、法律社會史、歷史犯罪學、物質與消費文化研究,以及城市史與都市社會學等多元視角,全面剖析清代竊盜犯罪的複雜面向。
追究繁華表象之下,山雨欲來的戰爭線索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這個時期到達了巔峰,少數特權階級享受著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下層階級則蓄積他們的痛苦、力量與仇恨。此一年代不全然僅有「信心、純真、舒適、穩定、安全與和平」,也同時存在「懷疑、恐懼、騷動、抗爭、暴力與仇恨」。不安定的因素正在和平的表象之下蟄伏、醞釀,埋下了戰爭的引信。
▌Q:假設派出一個AI人類學家讓它進田野研究,就您的觀點來說,可能會發生甚麼樣的狀況?
其實,每個人類學學徒初入田野,或許都有點類似AI不斷試錯的過程。沒有所謂的「理所當然」、「標準答案」,需要消化大量的基礎資料;這個問題該不該問?如何判斷一個幽微的表情或言外之意?怎樣才會被視為「(自己)人」?(所以,人類學家說不定會是AI最想一吐苦水的對象?)那麼或許,田野地的報導人們也就只是把AI視為又一個「天真的人類學家」:
「我知道你不懂啦,不過我還是可以告訴你我們的故事」;維持單純的善意,付出真誠的友誼。許多人類學家會與報導人建立擬親關係,將田野地視為另一個家,AI也會如此嗎?那就不得而知了。...(閱讀完整內容)
▌Q:假設新聞台推出一個號稱國際政治的AI專家,每天對國際新聞進行評論與分析預測,可能有什麼風險 ?
「假新聞製造者」使用AI的能力,比正派新聞媒體還要有經驗。所以,新聞台面對全新變局的最佳應對方式,並非「避用AI」,而是要「力用AI」,製作更多優質的新聞,並藉著AI辨識假新聞來源,避免錯誤引用。
新聞台與出版社很相似,任何內容都需要經過層層的編輯、審稿、核實,才能播出和出版。AI協助進行國際新聞評論與分析預測不是不可能,但前提是人工審稿與核實也必須被加倍嚴格落實。尤其是,新聞評論同時牽涉到「事實基礎」與「內容評論」兩個層面,AI在執行前者時,仍有許多bug,更遑論需要「觀點」的評論。由AI來評論時事,最大的風險即是因資料庫內容錯誤而生成「仇恨偏頗言論」與「假新聞」。...(閱讀完整內容)
▌Q:您出版的兩本書《解鎖中國史》、《上癮臺灣史》深受讀者喜愛,亦曾有教育現場的豐富教學經驗,就您書中所呈現的思考,絕不僅只於透過幽默或不被教的暗黑史,勾引讀者的興趣,更是透過各種歷史情境的設定,拉出不同場景,勾勒時代的脈絡,邀請讀者進一步思考各種歷史問題。請問,歷史對於您的意義是什麼?
書,是這個吵雜的年代裡,唯一可以讓人找回寧靜的空間。在紙張與筆墨間,跟作者、以及書中的角色進行跨時空的對話,是我們能夠讓自己發揮想像力與創意的活力泉源。
歷史,有時候需要精彩的畫面感,但更多是一種自我尋找——司馬遷說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最終能有所收穫而成一家之言,或許唯有在書海裡的探索,才有這樣的收穫與感觸。...(閱讀完整內容)
勾勒出海洋的神秘與多樣性,讓人們對於海洋生物充滿想像
透過一個小女孩對海洋的想像與探索,巧妙地連結人類心靈與大自然,這些主題設計不僅具趣味性,還充滿了科學性意涵,如「寄語季風」便巧妙融入了藍碳科學知識,強調了海洋生態在氣候變遷中的重要角色。「彩色夢境」中的河豚與「來自幽暗國度」的王子故事,將夢幻與現實交織。
12個月曆以海洋生態系為軸心,結合生態系物種與棲地
1月寄居蟹揹著小宇宙的「旅人」、3月「斜陽下的回憶」感受海草床的清幽氛圍、5月回憶起年少心願的「北方島人傳說」、7月尋找海洋天堂的章魚「螺貝之塔」、9月泥底深處的許諾「相遇他鄉」、、11月日夜等候王子消息的「來自幽暗國度」底頁則介紹了目前臺灣的海洋保護區。
衝突或和平,就在翻譯一念間
沈艾娣對中國和歐洲的檔案進行了同樣的挖掘,從中找到了大量生動的材料來重構李自標和小斯當東的故事。
將它們編織在一起,把中英關係的開篇重述為一系列不幸事件,其中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或一個手勢都可能改變相遇的過程。
一場顛覆文明演進的所有假設,揭示人類全新自由的旅程
人類的文明發展,真的如同線性一般從游牧、漁獵到農耕,或者如同兩位作者所揭示的,那是經過無數次的變換、拆除、重建制度,實驗社會型態的各種可能的反覆調整。
本書提供一條新的思維路徑,讓我們得以想像不同形式的自由,以及組織社會的可能方法。
美國的福利規模高居全球第二,為何還會讓窮人悲鳴絕望者之歌
富裕的美國民眾是如何在有意識與無意識的情況下,讓窮人繼續在貧困中求生存,並且論證美國雖然號稱福利國,卻是將福利補貼給最不需要的人。
作者讓讀者重新思考這個在道德上的緊迫議題,也啟發我們尋找解答。
讓《傳奇》燦爛的剎那,恆久留存於紙頁之中
〈封鎖〉中的「慾望街車」超然時空之外,讓壓抑得以發洩;〈金鎖記〉透過可謂為監禁的滯悶空間,將人性赤裸一表無遺;〈茉莉香片〉令人迷失於奇異且幾近扭曲的「遊戲」。
;〈花凋〉則寫盡毫無情愫的婚姻與被命運拋棄的抑鬱……這些深蘊人心的隱喻、傳統與叛逆的透視,經歷80年的淬鍊打磨,依舊令人心醉神迷。
空間配置和結構如何影響對故事推進? 不同類型空間在小說敘上的功能?
點,包含小面積的居室、單一功能建築體和特定園區,偏向個人的日常活動領域;線,是路徑,是具有聯結、憩止、衝突、逃逸、抉擇性質的中途性空間。
面,則是較大範圍的空間,是由許多定點與路徑組織而成偏向集體的公共活動領域,側重於呈現集合性的特徵。
將影像固定下來的技術,是伴隨資本主義經發展與批判而生
以資本主義與攝影的歷史 交織作為起點,引領讀者一起重新定位「攝影」的概念,洞察攝 影與資本主義體系的生產、勞動、階級、暴力和欲望間的連結 。
,同時探問攝影的批判實踐潛能,為突破這個由影像權力創造 的世界,提供精闢的思考之鑰。
記錄清乾隆年間,臺灣知府蔣元樞所建設的公共建築
蔣元樞抵臺任官後,所推動的各項公共建設,攸關公共空間建築、民生經濟、教育場所及宗教寺廟、民俗文化等主題。
可以說是一份極富藝術價值的的政績報告,是研究台灣清朝時期的珍貴資料。